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鹤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规划局关于《鹤壁市城市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管理规定》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6 14:36:08  浏览:977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鹤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规划局关于《鹤壁市城市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管理规定》的通知

河南省鹤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鹤政办〔2007〕24号

鹤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规划局关于《鹤壁市城市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管理规定》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市规划局制定的《鹤壁市城市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管理规定》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转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二○○七年六月十二日

鹤壁市城市居住小区

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管理规定

(市规划局 二○○七年四月十九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居住小区、居住组团或零星住宅(以下统称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管理,保证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合理配置,维护小区业主和开发企业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等,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鹤壁市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改建居住小区。

第三条 居住小区应同步规划建设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社区管理服务和市政公用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其中教育、医疗卫生、社区管理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应当在住宅总规模(总建筑面积,下同)开发完成50%之前建成交付使用;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应当在住宅总规模完成80%之前建成交付使用。

第四条 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应坚持统筹规划、可持续发展和节约用地的原则,使用性质相近或可兼容的公共服务设施应综合设置。

第五条 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水平应当和居住人口规模相适应,在符合规定指标总量的前提下,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统一规划、合理布置。

第二章 权属界定与管理

第六条 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和非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两种。

第七条 居住小区的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建设成本适宜列入小区商品房建设成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管理服务、市政公用设施等。此类公共服务设施除社会公益性配套设施外,其权属归全体业主所有,由业主委员会代为登记,开发企业不得销售,也不得以任何方式处置其使用权。

第八条 居住小区的非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是指适宜市场化运营、建设成本不宜列入且未列入小区商品房建设成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商业服务设施(物业管理专用商业服务设施用房除外)等。此类公共服务设施,按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其权属归投资者所有,但交付使用后必须纳入小区统一的物业管理。

居住小区中的商业服务设施,应提供建筑面积不低于居住小区总建筑面积2‰的物业管理专用商业服务设施用房,其成本摊入小区建设成本,权属归全体业主所有,其收益由业主委员会按照业主大会通过的办法使用。

第九条 居住小区的车库、车位(含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应当首先满足本小区业主的需要。地面停车位属于业主共有,使用人应按照有关规定向业主委员会交纳使用费或租金,同时向物业公司交纳看管费用。未列入小区商品房建设成本的地下车库、地下车位的归属,由当事人通过出售、附赠或者出租等方式约定。

第十条 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具体内容、指标等一般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确定,城市规划部门提供规划设计条件时应作为土地出让条件之一进行明确。

第十一条 对于分期建设的居住小区,城市规划部门在审查详细规划、建筑方案和施工图以及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应对每期工程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的名称、功能、位置、权属、指标等进一步核定。同时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附件中注明与住宅同期进行验收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确保公共服务设施与住宅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第十二条 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工程达到下列要求时,房地产开发企业方可申请竣工综合验收:

  (一)按照规划建设方案完成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并且经城市规划部门竣工验收合格。

(二)公共服务设施具备投入使用条件,已经明确产权、管理权及其关系,并且以书面形式明确管理责任。

第十三条 未按照城市规划许可内容完成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且未通过城市规划部门竣工验收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办理入住手续。

第十四条 建立居住小区配套设施公示制度。小区开发、销售企业在商品房销售过程中,应将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实施计划在销售场所予以公示,公示内容包括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建设地点、建设时序、交付时间,并书面告知购房人。开发企业在进行小区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时,应将公共服务设施的实施计划作为招投标书的内容告知投标人。

第三章 附 则

第十五条 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详见附表。每户平均居住人口计算值为3.2人,每户(套)住宅建筑面积按实际建筑面积标准计算。

本指标按居住人口规模分二级。居住人口规模达到0.3—0.7万人的,按附表1设置项目;居住人口规模在0.3万人以下的,按附表2设置项目。

居住人口规模较小的零星住宅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确定,或由城市规划部门提供规划设计条件时结合周边情况参照附表2统筹考虑确定;居住人口规模超过0.7万人的,应相应增设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另行研究。

第十六条 未经业主大会研究同意和城市规划部门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使用功能,不得转让或变相转让给其他单位使用。

第十七条 未按本规定完成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或擅自变更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性质的,有关部门不予组织竣工综合验收,城市规划部门责令其改正并给予行政处罚。

第十八条 各职能部门有关人员不按本规定履行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管理职责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纠正,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表1 鹤壁市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 (居住人口0.3~0.7万人)

类别
序号
项目名称
千人指标
一般规模
配置规定
服务规模

(万人/处)
备注

建筑面积

(m2)
用地面积

(m2)
建筑面积

(m2/处)
用地面积

(m2/处)

教育
1
幼儿园
270~300
420~450
8班2100
8班3000
招收2~6岁儿童,占居住区总人口3.0%,就近入园率90%;建筑9~10m2/座,用地14~15m2/座,每班25座。
0.5~0.7
一般小园采用上限指标,大园采用下限,标准较高大园可采用上限指标。具体指标在控制性详细规划或规划设计条件中确定。

12班2800
12班4200

小计
270~300
420~450






医疗卫生
2
社区卫生服务站


150


0.5~0.7
可与文体、社区服务等设施综合设置。

小计


150





文化

体育
3
室内文体活动中心
200

1000

包括文化娱乐(多功能影视厅、文娱艺术厅等)、图书阅览,科技活动、青少年活动、康乐(健身房、棋牌室、室内体育活动等) 等设施。
0.5~0.7
可结合商业服务设施或社区管理服务设施综合设置。

4
室外文体活动场
20
400~450

2000
包括户外娱乐、集会、露天表演、儿童游戏、老年活动、综合健身、篮球、门球等场地。
0.5~0.7
宜设于公共绿地附近,兼有避难场所的功能,但不得占用绿地指标。

小计
220
400~450






商业服务
5
商业服务
200

1000

包括便利店、超市、银行储蓄所、物业管理专用商业服务设施用房等。
0.5~0.7
其中物业管理专用商业服务设施用房建筑面积不低于居住小区总建筑面积2‰。

小计
200







社区管理服务
6
社区服务中心
20~30

160

1000~2500户/处。
0.3~0.7
可与有关项目合并设置。

7
社区居民委员会
20~30

190

1000~2500户/处。
0.3~0.7
可与有关项目合并设置。

8
物业管理用房
150

600

包括房管、维修、绿化、环卫、保安、家政服务、社区治安管理自动化监控等。
0.5~0.7
可与有关项目合并设置。物业管理用房(不包括门岗、电子监控室)建筑面积不低于居住小区总建筑面积的4‰。

小计
190~210















市政公用
9
配电室
40

120

独立设置:10万m2设一处,建筑面积120m2。

箱式:2~3万m2设一处,建筑面积6m2。
0.5
区分不同情况酌情安排,提倡采用占地较小的方式布置。也可结合其他配套设施综合设置。

10
公厕
15
20
50
60

0.5
宜靠近活动场所,并尽可能附建于其他建筑内。

11
垃圾分类投放站

21

6
用地面积6~8m2/100户。

仅指垃圾分类收集设施。

12
存自行车处




按每户存自行车2辆、每车建筑面积1.5m2设置。

一般应结合小区出入口集中设置一处或若干处统一管理的封闭式自行车棚。

13
居民汽车场(库)




0.4~1.0车位/户。含居民汽车场库0.3~0.9车位/户,社会停车场库0.1车位/户。

具体按《鹤壁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和《规划设计条件》确定。社会停车场(库)根据规划布局确定,可独立设置,也可与居民停车场(库)结合,设于地上或地下。一般地面部分不多于0.1车位/户。

小计
50
31






总计
955~1005
851~931









附表2 鹤壁市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 (居住人口0.3万人以下)

类别
序号
项目名称
一般规模
配置规定
服务规模

(万人/处)
备注

建筑面积

(m2/处)
用地面积

(m2/处)

医疗卫生
1
社区卫生服务站
150





小计
150





文化

体育
2
文体活动站
200

包括青少年活动,老人活动、文化康乐、图书阅览等设施。人均建筑面积不应低于0.15 ㎡。



3
综合文体活动场地

500
人均用地面积不应低于0.3 ㎡。

宜设于公共绿地附近,但不得占用绿地指标。

小计
200
500




商业服务
4
商业服务
200



其中物业管理专用商业服务设施用房建筑面积不低于居住小区总建筑面积2‰。

小计
200





社区管理服务
5
社区居民委员会
90



可与有关项目合并设置。

6
物业管理用房
200

包括房管、维修、绿化、环卫、保安、家政服务、社区治安管理自动化监控等。

物业管理用房(不包括门岗、电子监控室)建筑面积不低于居住小区总建筑面积的4‰。

小计
290







市政公用






7
配电室
6

箱式:2~3万m2设一处,建筑面积6m2。

可结合其他配套设施综合设置。


公厕
50
60


宜靠近活动场所,并尽可能附建于其他建筑内。

8
垃圾分类投放站

6
用地面积6~8m2/100户

仅指垃圾分类收集设施。

9
存自行车处


按每户存自行车2辆、每车建筑面积1.5m2设置。

一般应结合小区出入口集中设置一处或若干处统一管理的封闭式自行车棚。

10
居民汽车场(库)


0.4~1.0车位/户。含居民汽车场库0.3~0.9车位/户,社会停车场库0.1车位/户。

宜做地下车库,也可集中设置于地上。

小计
56
66




总计
896
566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小组、劳动人事部印发《关于四类工资区提高到五类工资区和计发地区工资办法的具体规定》的通知

国务院


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小组、劳动人事部印发《关于四类工资区提高到五类工资区和计发地区工资办法的具体规定》的通知
1985年6月13日,国务院

现将《关于四类工资区提高到五类工资区和计发地区工资办法的具体规定》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附:关于四类工资区提高到五类工资区和计发地区工资办法的具体规定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的规定,现对四类工资区提高到五类工资区的若干问题和计发地区工资的办法作如下具体规定。

一、关于四类工资区提高到五类工资区
(一)现在执行十一类工资区制度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职工,在工资制度改革时,先将现行四类工资区的工资标准提高到现行五类工资区的工资标准,尔后再套改新规定的五类工资区的基础工资和职务工资标准。
(二)对于现在四、五类工资区工作,仍执行五类以上工资区工资标准的职工(含由六类以上工资区调到五类以下工资区仍保持六类工资区工资标准的职工),这次也按现行五类工资区同等级的工资标准套改新规定的五类工资区的基础工资和职务工资标准,其原工资高于现行五类工资区工资标准的部分不予保留。
在六类和六类以上工资区中,仍执行本类区以上工资区现行工资标准的职工,在套改新工资标准时,其原工资高出本类区现行工资标准的部分也按此办法处理。
(三)现在四类工资区中执行非十一类工资区制度的事业单位,其现行工资标准低于或相当于国家机关四类工资区同类人员工资标准的,可以在增加工资的幅度不超过2.75%的原则下,先提高到本部门相当国家机关五类工资区的现行工资标准,尔后再套改新规定的本部门相当国家机关五类工资区的新工资标准。
(四)现在四类工资区的企业单位,其工资标准分别按以下办法办理:
1.凡现行的工资区类别制度与国家机关十一类工资区一致的企业,以及企业中执行国家机关、文教、科研、卫生等部门四类工资区工资标准的职工,均可由四类工资区工资标准改按五类工资区同类人员现行的工资标准执行。
邮电企业的生产人员、领导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职员、勤杂人员和煤炭工业企业职员、工程技术人员,实行的工资区类别制度与国家机关十一类工资区大体相同,也可由四类工资区现行的工资标准改按五类工资区现行的工资标准执行。
2.凡现在国家机关四类工资区,实行的工资区类别制度与国家机关十一类工资区类别制度不一致的企业,其中轻工业、农业的一级工资标准在31元和31元以下的,重工业的一级工资标准在32元和32元以下的,都按照增加工资2.75%的幅度调整工资标准。二级以上各级工资标准均按一级工资标准增加的幅度相应增加,最高与最低的倍数以及级差系数均不变动。
3.现在国家机关四类工资区的企业,按上述1、2两项规定调整工资区类别而增加的工资,可以从一九八五年七月一日起进入成本。其中,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自费改革了工资标准的企业,其改革前的一级工的工资标准,轻工业、农业在31元和31元以下的,重工业在32元和32元以下的,也可将按照原工资标准增加2.75%的增资额从一九八五年七月一日起计入成本。
现在五类及五类以上工资区的企业,这次一律不调整地区工资标准。
(五)调整工资区类别,不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均从一九八五年七月一日起执行。
(六)从一九八五年一月一日起改革工资制度的普通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职工,现在四类工资区工作的,也应先将现行四类工资区的工资标准提高到现行五类工资区的工资标准,尔后再套改新规定的五类工资区的基础工资和职务工资标准。由现行四类工资区工资标准提高到现行五类工资区工资标准增加的工资额,从一九八五年七月一日算起。
(七)这次调整工资区类别的单位,均应从调整工资区类别增加的工资中冲销原有的粮(煤)价补贴,冲销不完的部分继续发给。

一、计发地区工资的办法
(一)现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五类和五点三三类工资区的职工,分别执行新规定的五类和五点三三类工资区的基础工资和职务工资标准(见附表一、二)。
(二)现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七类和七类以上工资区的职工,均执行新规定的六类工资区的基础工资和职务工资标准,并以此为基数另外计发一定比例的地区工资补贴。
地区工资补贴的比例为:七类工资区2.61%,八类工资区5.22%,九类工资区7.83%,十类工资区10.43%,十一类工资区13.04%。
例如:七类工资区省级机关副处长的基础工资为40元,最高一级职务工资为110元,合计150元,应增发的地区工资补贴为150元×2.61%=3.9元(尾数并入后为4元)。
七类以上工资区的地区工资补贴标准见附表三。
(三)七类和七类以上工资区中,有些地区根据国家规定,按照原工资标准的一定百分比发给生活费补贴的,其生活费补贴也应折算为地区工资补贴。折算后的地区工资补贴,与上述第(二)项的地区工资补贴合并计发。
例如:兰州市原来除执行十一类工资区工资标准外,另按十一类工资区工资标准的4%发给生活费补贴。工资改革后,该市统一执行六类工资区的基础工资和职务工资,省级机关副处长的基础工资为40元,最高一级职务工资为110元,合计为150元,应增发的全部地区工资补贴为:
(40元+110元)×〔13.04%+(1+
13.04%)×4%〕=150元×〔13.04%
+4.52%〕=26.3元(尾数并入后为
26.5元)
兰州、西宁、乌鲁木齐、拉萨市的地区工资补贴标准见附表三,地区工资补贴比例和计算办法见附表四。其他按工资标准的一定百分比发给生活费补贴的地区,其地区工资补贴比例和地区工资补贴标准,由有关省、自治区劳动人事部门按照本项规定和附表中注明的办法,计算颁发执行,并抄报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小组备案。
(四)现在执行非十一类工资区制度的事业单位,现行工资标准相当于和高于国家机关五类工资区同类人员现行工资标准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主管部门按其现行地区工资差别的比例,制订本部门相当于国家机关五、六类工资区的工资标准,以及相当于国家机关七类和七类以上工资区的地区工资补贴比例,报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小组批准后实行。
(五)部分地区按照国家规定实行的地区性津贴,如地区津贴、海岛津贴、林区津贴、高原地区临时补贴等,其现行津贴标准按照原工资标准的一定百分比计发的,在这次工资制度改革中,以新规定的基础工资加职务工资为基数(七类以上工资区的基数中应加上地区工资补贴),按原定的百分比计发;其现行津贴按照绝对金额发的,一般不予变动,个别现行津贴标准偏低需要调整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调整意见,报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小组批准后实行。

附表一:省级国家机关行政人员基础工资、职务工资标准表

(五类工资区)
----------------------------------------------------------------------------
| 职 务 工 资 标 准
职 务 基础工资|------------------------------------------------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省长 | 39.0 |*307.0|*292.0|263.0|233.5|209.5|185.0|160.5|
副省长 | 39.0 |*263.0|*233.5|209.5|185.0|160.5|146.0|136.5|
局、厅长 | 39.0 | |*185.0|160.5|146.0|136.5|126.5|117.0|
副局、厅长 | 39.0 | |*146.0|136.5|126.5|117.0|107.0| 97.5|
处长 | 39.0 | | |126.5|117.0|107.0| 97.5| 88.5|80.0
副处长 | 39.0 | | |107.0| 97.5| 88.5| 80.0| 71.0|63.5
科长、主任科员 | 39.0 | | | 88.5| 80.0| 71.0| 63.5| 55.5|47.5
副科长、副主任科员| 39.0 | | | 71.0| 63.5| 55.5| 47.5| 41.0|35.0
科员 | 39.0 | | | 55.5| 47.5| 41.0| 35.0| 29.0|23.5
办事员 | 39.0 | | | 41.0| 35.0| 29.0| 23.5| 17.5|11.5
----------------------------------------------------------------------------
续表 单位:元
----------------------------------------------------------------------------
| 基础工资、职务工资两项合计
职 务 基础工资|------------------------------------------------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省长 | 39.0 |*346.0|*331.0|302.0|272.5|248.5|224.0|199.5|
副省长 | 39.0 |*302.0|*272.5|248.5|224.0|199.5|185.0|175.5|
局、厅长 | 39.0 | |*224.0|199.5|185.0|175.5|165.5|156.0|
副局、厅长 | 39.0 | |*185.0|175.5|165.5|156.0|146.0|136.5|
处长 | 39.0 | | |165.5|156.0|146.0|136.5|127.5|119.0
副处长 | 39.0 | | |146.0|136.5|127.5|119.0|110.0|102.5
科长、主任科员 | 39.0 | | |127.5|119.0|110.0|102.5| 94.5| 86.5
副科长、副主任科员| 39.0 | | |110.0|102.5| 94.5| 86.5| 80.0| 74.0
科员 | 39.0 | | | 94.5| 86.5| 80.0| 74.0| 68.0| 62.5
办事员 | 39.0 | | | 80.0| 74.0| 68.0| 62.5| 56.5| 50.5
-----------------------------------------------------------------------------
注:1.表列工资标准是以《改革方案》规定的六类工资区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标准为100%,按照五类工资区现行工资标准为六类工资区现行工资标准97.39%的比例计算出来的,并将小数点后第一位数按“2舍3入、7舍8入”并成5角和1元的办法,进行了归并简化。
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国家机关工人的各级工资标准,大部分与国家机关行政人员相同,只有几个级别的工资标准不同。下表为几个不同级别在五类工资区的金额(元):
-------------------------------------------------------------------------------------------
工 资 区| 职 务 工 资 标 准 | 基础工资、职务工资两项合计
----------|---------------------------------------|----------------------------------------
六类工资区|290.0|260.0|250.0|225.0|195.0|170.0|6.0|330.0|300.0|290.0|265.0|235.0|210.0|46.0
----------|-----|-----|-----|-----|-----|-----|---|-----|-----|-----|-----|-----|-----|----
五类工资区|282.5|253.0|243.5|219.0|190.0|165.5|6.0|321.5|292.5|282.5|258.0|229.0|204.5|45.0
-------------------------------------------------------------------------------------------

附表二:省级国家机关行政人员基础工资、职务工资标准表

(五点三三类工资区) 单位:元
----------------------------------------------------------------------------
| | 职 务 工 资 标 准
职 务 |基础工资|------------------------------------------------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省长 | 39.5 |*309.5|*295.0|265.5|236.0|211.5|186.5|162.0|
副省长 | 39.5 |*265.5|*236.0|211.5|186.5|162.0|147.5|137.5|
局、厅长 | 39.5 | |*186.5|162.0|147.5|137.5|127.5|118.0|
副局、厅长 | 39.5 | |*147.5|137.5|127.5|118.0|108.0| 98.5|
处长 | 39.5 | | |127.5|118.0|108.0| 98.5| 89.5|80.5
副处长 | 39.5 | | |108.0| 98.5| 89.5| 80.5| 71.5|64.0
科长、主任科员 | 39.5 | | | 89.5| 80.5| 71.5| 64.0| 56.0|48.0
副科长、副主任科员| 39.5 | | | 71.5| 64.0| 56.0| 48.0| 41.5|35.5
科员 | 39.5 | | | 56.0| 48.0| 41.5| 35.5| 29.5|23.5
办事员 | 39.5 | | | 41.5| 35.5| 29.5| 23.5| 17.5|12.0
----------------------------------------------------------------------------
续表
-----------------------------------------------------------------------------
| | 基础工资、职务工资两项合计
职 务 |基础工资|-------------------------------------------------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省长 | 39.5 |*349.0|*334.5|305.0|275.5|251.0|226.0|201.5|
副省长 | 39.5 |*305.0|*275.5|251.0|226.0|201.5|187.0|177.0|
局、厅长 | 39.5 | |*226.0|201.5|187.0|177.0|167.0|157.5|
副局、厅长 | 39.5 | |*187.0|177.0|167.0|157.5|147.5|138.0|
处长 | 39.5 | | |167.0|157.5|147.5|138.0|129.0|120.0
副处长 | 39.5 | | |147.5|138.0|129.0|120.0|111.0|103.5
科长、主任科员 | 39.5 | | |129.0|120.0|111.0|103.5| 95.5| 87.5
副科长、副主任科员| 39.5 | | |111.0|103.5| 95.5| 87.5| 81.0| 75.0
科员 | 39.5 | | | 95.5| 87.5| 81.0| 75.0| 69.0| 63.0
办事员 | 39.5 | | | 81.0| 75.0| 69.0| 63.0| 57.0| 51.5
-----------------------------------------------------------------------------
注:1.表列工资标准是以《改革方案》规定的六类工资区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标准为100%,按照五点三三类工资区现行工资标准为六类工资区现行工资标准98.26%的比例计算出来的,并将小数点后第一位数按“2舍3入,7舍8入”并成五角和1元的办法,进行了归并简化。
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国家机关工人的各级工资标准,大部分与国家机关行政人员相同,只有几个级别的工资标准不同。下表为几个不同级别在五点三三类工资区的金额(元):
-------------------------------------------------------------------------------------------------
工 资 区 | 职 务 工 资 标 准 | 基础工资、职务工资两项合计
----------------|---------------------------------------|----------------------------------------
六类工资区 |290.0|260.0|250.0|225.0|195.0|170.0|6.0|330.0|300.0|290.0|265.0|235.0|210.0|46.0
----------------|-----|-----|-----|-----|-----|-----|---|-----|-----|-----|-----|-----|-----|----
五点三三类工资区|285.0|255.5|245.5|221.0|191.5|167.0|6.0|324.5|295.0|285.0|260.5|231.0|206.5|45.5
-------------------------------------------------------------------------------------------------

附表三:省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七类和七类以上工资区地区工资补贴标准表
----------------------------------------------------------------------
六类工资区基| 地 区 工 资 补 贴 标 准
础工资、职务|---------------------------------------------------------
工资两项合计|七类工资区|八类工资区|九类工资区|十类工资区|十一类工资区
| (2.61%) | (5.22%) | (7.83%) | (10.43%) | (13.04%)
------------|----------|----------|----------|----------|-------------
355.0 | 9.5 | 18.5 | 28.0 | 37.0 | 46.5
340.0 | 9.0 | 17.5 | 26.5 | 35.5 | 44.5
330.0 | 8.5 | 17.0 | 26.0 | 34.5 | 43.0
310.0 | 8.0 | 16.0 | 24.5 | 32.5 | 40.5
300.0 | 8.0 | 15.5 | 23.5 | 31.5 | 39.0
290.0 | 7.5 | 15.0 | 22.5 | 30.0 | 38.0
280.0 | 7.5 | 14.5 | 22.0 | 29.0 | 36.5
265.0 | 7.0 | 14.0 | 20.5 | 27.5 | 34.5
255.0 | 6.5 | 13.5 | 20.0 | 26.5 | 33.5
235.0 | 6.0 | 12.5 | 18.5 | 24.5 | 30.5
230.0 | 6.0 | 12.0 | 18.0 | 24.0 | 30.0
210.0 | 5.5 | 11.0 | 16.5 | 22.0 | 27.5
205.0 | 5.5 | 10.5 | 16.0 | 21.5 | 26.5
190.0 | 5.0 | 10.0 | 15.0 | 20.0 | 25.0
180.0 | 4.5 | 9.5 | 14.0 | 19.0 | 23.5
170.0 | 4.5 | 9.0 | 13.5 | 17.5 | 22.0
160.0 | 4.0 | 8.5 | 12.5 | 16.5 | 21.0
150.0 | 4.0 | 8.0 | 11.5 | 15.5 | 19.5
140.0 | 3.5 | 7.5 | 11.0 | 14.5 | 18.5
131.0 | 3.5 | 7.0 | 10.5 | 13.5 | 17.0
122.0 | 3.0 | 6.5 | 9.5 | 12.5 | 16.0
113.0 | 3.0 | 6.0 | 9.0 | 12.0 | 14.5
105.0 | 2.5 | 5.5 | 8.0 | 11.0 | 13.5
----------------------------------------------------------------------
续表 单位:元
----------------------------------------------------------------
六类工资区基| 地 区 工 资 补 贴 标 准
础工资、职务|---------------------------------------------------
工资两项合计| 兰州市 | 西宁市 | 乌 鲁 木 齐 市 | 拉萨市
|(17.56%)|(32.26%)|(干部42.43%、工人53.73%)|(71.82%)
------------|--------|--------|------------------------|--------
355.0 | 62.5 | 114.5 | 150.5 | 255.0
340.0 | 59.5 | 109.5 | 144.5 | 244.0
330.0 | 58.0 | 106.5 | 140.0 | 237.0
310.0 | 54.5 | 100.0 | 131.5 | 222.5
300.0 | 52.5 | 97.0 | 127.5 | 215.5
290.0 | 51.0 | 93.5 | 123.0 | 208.5
280.0 | 49.0 | 90.5 | 119.0 | 201.0
265.0 | 46.5 | 85.5 | 112.5 | 190.5
255.0 | 45.0 | 82.5 | 108.0 | 183.0
235.0 | 41.5 | 76.0 | 99.5 | 169.0
230.0 | 40.5 | 74.0 | 97.5 | 165.0
210.0 | 37.0 | 67.5 | 89.0 | 151.0
205.0 | 36.0 | 66.0 | 87.0 | 147.0
190.0 | 33.5 | 61.5 | 80.5 | 136.5
180.0 | 31.5 | 58.0 | 76.5 | 129.5
170.0 | 30.0 | 55.0 | 72.0 | 122.0
160.0 | 28.0 | 51.5 | 68.0 | 115.0
150.0 | 26.5 | 48.5 | 63.5 | 107.5
140.0 | 24.5 | 45.0 | 59.5 | 100.5
131.0 | 23.0 | 42.5 | 55.5 | 94.0
122.0 | 21.5 | 39.5 | 52.0 | 87.5
113.0 | 20.0 | 36.5 | 48.0 60.5 | 81.0
105.0 | 18.5 | 34.0 | 44.5 56.5 | 75.5
----------------------------------------------------------------
续表
----------------------------------------------------------------------------
| 地 区 工 资 补 贴 标 准
六类工资区基础工资、|-------------------------------------------------------
职务工资两项合计 |七类工资区|八类工资区|九类工资区|十类工资区|十一类工资区
| (2.61%) | (5.22%) | (7.83%) | (10.43%)| (13.04%)
--------------------|----------|----------|----------|----------|------------
97.0 | 2.5 | 5.0 | 7.5 | 10.0 | 12.5
89.0 | 2.5 | 4.5 | 7.0 | 9.5 | 11.5
82.0 | 2.0 | 4.5 | 6.5 | 8.5 | 10.5
76.0 | 2.0 | 4.0 | 6.0 | 8.0 | 10.0
70.0 | 2.0 | 3.5 | 5.5 | 7.5 | 9.0
64.0 | 1.5 | 3.5 | 5.0 | 6.5 | 8.5
58.0 | 1.5 | 3.0 | 4.5 | 6.0 | 7.5
52.0 | 1.5 | 2.5 | 4.0 | 5.5 | 7.0
46.0 | 1.0 | 2.5 | 3.5 | 5.0 | 6.0
-----------------------------------------------------------------------------
续表
-------------------------------------------------------------------
六类工资区基础工| 地 区 工 资 补 贴 标 准
资、职务工资两项|--------------------------------------------------
合 计 | 兰州市 | 西宁市 | 乌 鲁 木 齐 市 | 拉萨市
|(17.56%)|(32.26%)|(干部42.43%、工人53.3%) |(71.82%)
----------------|--------|--------|------------------------|-------
97.0 | 17.0 | 31.5 | 41.0 52.0 | 69.5
89.0 | 15.5 | 28.5 | 38.0 48.0 | 64.0
82.0 | 14.5 | 26.5 | 35.0 44.0 | 59.0
76.0 | 13.5 | 24.5 | 32.0 41.0 | 54.5
70.0 | 12.5 | 22.5 | 29.5 37.5 | 50.5
64.0 | 11.0 | 20.5 | 27.0 34.5 | 46.0
58.0 | 10.0 | 18.5 | 24.5 31.0 | 41.5
52.0 | 9.0 | 17.0 | 22.0 28.0 | 37.5
46.0 | 8.0 | 15.0 | 19.5 24.5 | 33.0
-------------------------------------------------------------------
注:1.本表七至十一类工资区各栏括弧内的地区工资补贴比例,为七类和七类以上工资区现行工资
标准高于六类工资区现行工资标准的比例。因现行地区工资系数,是以原一类工资区为100,
六至十一类工资区分别为115、118、121、124、127、130。现以六类工资区为100,七类以上工资
区的地区工资补贴比例,系按公式(本工资区系数--115)÷115计算求出。兰州等四市的地区
工资补贴比例还包括了现行生活费补贴折算的比例,其计算办法见附表四。
2.地区工资补贴标准是以《改革方案》规定的六类工资区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为基数,按照
地区工资补贴比例计算出来的,并将小数点后第一位数按“2舍3入、7舍8入”并成5角和
1元的办法,进行了归并简化。
3.七类和七类以上工资区的职工,在执行六类工资区基础工资、职务工资标准的同时,按表列
标准另加发地区工资补贴。例如:执行六类工资区基础工资、职务工资标准两项合计为82元
的机关科员,在七类工资区的,按表列标准加发地区工资补贴2元:在十一类工资区无生活
费补贴的,加发地区工资补贴10.5元:在拉萨市的,加发地区工资补贴59元。

附表四:兰州、西宁、乌鲁木齐、拉萨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地区工资补贴比例表
---------------------------------------------------------------------------------------
地区(现行工资区类别和生活费补贴) |地区工资补贴比例| 折算地区工资补贴比例的算式
-----------------------------------------|----------------|----------------------------
兰州市(十一类加4%) | 17.56% | 13.04%+(1+13.04%)×4%
西宁市(十一类加17%) | 32.26% | 13.04%+(1+13.04%)×17%
乌鲁木齐市(国家机关干部:十一类加26%) | 42.43% | 13.04%+(1+13.04%)×26%
(国家机关工人:十一类加36%) | 53.73% | 13.04%+(1+13.04%)×36%
拉萨市(十一类加52%) | 71.82% | 13.04%+(1+13.04%)×52%
---------------------------------------------------------------------------------------
注: 1.七类和七类以上工资区又实行按百分比计发生活费补贴的地区,其地区工资补贴比例包括两
部分:一是本类工资区现行工资标准高于六类工资区现行工资标准的地区工资补贴比例;二
是现行生活费补贴折算的地区工资补贴比例。按现行生活费补贴折算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1+本工资区的地区工资补贴比例)×现行生活费补贴百分比。上述两个比例之和即为本
地区的地区工资补贴比例。
2.这些地区的地区工资补贴计算公式为:六类工资区的基础工资与职务工资之和×(本工资区的
地区工资补贴比例+现行生活费补贴折算的地区工资补贴比例)=应发的全部地区工资补贴。
这些地区性津贴,暂不并入地区工资补贴。
(六)部分地区一九七九年实行的副食品价格补贴标准高于五元的,扣除已经并入基础工资五元后的余额部分,仍然照发。
(七)各类工资区可以按以下办法套改新工资标准:
五类和五点三三类工资区的职工,按本类区的现行工资(现行工资的解释见《关于实施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第(一)项规定,下同)套入本类区的新工资标准。
七类和七类以上工资区的职工,一般按六类工资区同等级的现行工资套入六类工资区的新工资标准,然后再加发本类区的地区工资补贴。


咸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咸阳市城市公厕管理办法》的通知

陕西省咸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咸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咸阳市城市公厕管理办法》的通知

咸政办发〔2010〕13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派出机构、直属事业机构:
 《咸阳市城市公厕管理办法》已于二〇一〇年七月二十八日经第二十九次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八月十日



咸阳市城市公厕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我市城市公厕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公厕卫生水平,方便群众使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建设部《城市公厕管理办法》、《陕西省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市中心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公厕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城市公厕,是指供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共同使用的厕所,包括公共建筑(如车站、商场、集贸市场、公交车始末站、饭店、影剧院、体育场馆、展览馆、办公楼等)附设的厕所。
 第四条 市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区公厕的监督管理,各区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卫主管部门)负责各自辖区内公厕的具体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城市公厕应当按照“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改建并重、卫生适用、方便群众、有利排运”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
 第六条 市环卫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城市发展实际,编制城市公厕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七条 城市下列公共场所应当设置公厕:
 (一)城市主要交通干道两侧;
 (二)车站、图书馆、商场、集贸市场、剧场、体育场所、公园、广场;
 (三)对外开放的单位等公共建筑物附近。
 第八条 人流量大、公厕数量不足的地段,可设立流动公厕。设立流动公厕应符合城市公厕规划要求,并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第九条 城市新建的公厕应全部实现水冲化、粪便排放无害化。
 第十条 城市公厕设计应尽量采用高效、节水型的卫生设备和粪便储存、处理设施。新建的公厕或原有储粪池公厕附近有市政排污管道的,应建造或逐步改造成化粪池公厕。
 第十一条 城市公厕设建,必须符合建设部《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中的一、二类公厕标准。其中大型文化娱乐场所、主要公园、广场、机场、车站、体育馆(场)、大型商场等公共场所的公厕必须符合一类公厕的标准;广场、景点公厕应按旅游公厕标准建设。一类公厕及人流量较大的繁华地段的二类公厕,应设置供残疾人使用的专用蹲位和无障碍通道。
 禁止设建不符合城市公厕设计标准的公厕。
 第十二条 城市公厕立面设计应符合城市景观需要,与周边城市设计相协调,有条件的公厕四周应栽植树木花草等,以美化环境。
 第十三条 城市公厕附近应设立明显的公厕标志和导示牌,道路指路牌上也应标明公厕的具体位置。公厕标志、导示牌和指路牌的设计应符合《公共信息标志图形符号》规定。
 第十四条 新建、扩建、改建公厕应按照建设项目管理法律法规,办理建审手续。
 第十五条 建设单位经批准征用的土地含有城市公厕规划用地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城市公厕规划和环卫主管部门的要求修建公厕。建设项目配套或附设公厕的,公厕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交付使用,所需费用纳入建设工程概算。有关单位应通知环卫主管部门参与公厕的规划、设计审查、施工监督和竣工验收。
 第十六条 城市公厕的建设和维修、管理,由各区和有关单位分工负责:
 (一)市、区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厕由所在辖区环卫主管部门负责维修、管理;
 (二)城市各类集贸市场的公厕由集贸市场经营管理单位负责建设、维修、管理,所在辖区环卫主管部门负责监管;
 (三)新建、改建居民楼群和住宅小区的公厕由其管理单位负责建设、维修、管理,所在辖区环卫主管部门负责监管;
 (四)广场、剧场、体育场所及咸阳湖等旅游景区的公厕由其主管部门负责建设、维修、管理,所在辖区环卫主管部门负责监管;
 (五)房地产开发项目套建的公厕经验收合格后,由市住房和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市旧城改造部门协调移交所在辖区环卫主管部门负责维修、管理;
 (六)其它公共建筑附设的公厕由产权单位负责建设、维修、管理,所在辖区环卫主管部门负责监管;
 (七)对于损坏严重或者年久失修的公厕,责任单位应按照本办法的责任分工,负责改造或者重建。
 第十七条 若因旧城改造和城市建设需要拆除城市公厕,建设单位须事先提出拆迁方案,经环卫主管部门同意后,按“先建后拆”的原则进行拆建,确有困难不能先建的,可先采取临时的过渡措施,但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建成。
 第十八条 城市公厕应按国家和省市规定的建设标准和设备条件实行分类管理。公厕分类标准评定工作,由环卫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第十九条 城市公厕应按环卫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开放,不得随意缩短开放时间或停用。因特殊情况确需临时停用的,须报环卫主管部门,并采取其他临时措施保证市民的正常使用。
 第二十条 公厕设备、设施应保持整洁、完好,公厕内、外应保持整洁、卫生。城市公厕的保洁标准由环卫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十一条 城市公厕设专人管理,公开使用管理规定、服务项目、保洁制度、保洁人员,做到规范化、标准化。
 第二十二条 收费公厕应由市物价部门按照市环卫管理部门评定的公厕等级,确定收费标准,所收费用专项用于公厕的建设、维护和管理。收费公厕应公开收费标准、监督电话,接受市民监督。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收费公厕逐步过渡为不收费公厕。
 第二十三条 禁止铁路车站、长途客运汽车站、民航机场等公共客运场所内公共厕所收费。
 第二十四条 为确保公厕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未接入城市排污管网公厕的粪便应及时清运,粪池应定期清底除渣;接入城市排污管网的公厕化粪池,每年至少清掏两次。
 第二十五条 环卫主管部门应对公厕的卫生及设备、设施等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对于不符合有关规定的,应督促责任单位及时纠正。
 第二十六条 供水、供电部门应保障城市公厕的水、电供应,并执行居民用水、用电价格标准。
 第二十七条 对建设工程未按规定配套设计公厕的,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公厕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即投入使用的,由住房和建设规划、综合执法等有关部门根据《陕西省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的有关规定,责令限期改正,并做出相应处罚。  
 第二十八条 对占用、损毁或者擅自拆迁、改建、封闭公厕及附属设施的,由环卫主管部门根据《陕西省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的有关规定,责令限期改正,并商综合执法部门做出相应处罚。造成公厕设施损毁或者丧失使用功能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九条 对不履行公厕卫生责任区清扫保洁义务或者不按规定清运、处理垃圾和粪便,擅自缩短公厕开放时间的,由环卫主管部门根据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国务院令101号)有关管理规定,责令纠正,并处警告、罚款。
 第三十条 凡有下列行为的,由公厕管理人员依照《陕西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进行劝阻,经劝阻无效的,交由有关部门处理。
 1、在公厕墙壁和其他设施上乱涂抹、刻画、张贴;
 2、在公厕内随地吐痰、乱扔杂物;
 3、向便器、便池、粪井内倾倒污水、污物;
 4、在便池外便溺;
5、损坏公厕内外设备、设施。
第三十一条 对辱骂、殴打市容环境卫生工作人员、公厕管理人员、保洁人员,阻碍市容环境卫生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各县市的公厕管理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有效期为五年,从2010年10月1日起至2015年9月30日期间实施。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